(受訪企業供圖)
(受訪企業供圖)
味特食品生產的凈菜產品。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航
“氨氣15、二氧化碳5、氧氣80、排氣次數2……”7月6日凌晨,在貴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熟練地在氣調包裝機上輸入預定參數,隨著機器運轉,一盒盒凈菜產品有序包裝,幾個小時后。這些產品將出現在盒馬鮮生、沃爾瑪等超市柜臺上。
通過這項技術的運用,公司凈菜產品的貨架期得到延長,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貴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登榮說,這項技術解決了制約公司發展的保鮮難題。
王登榮說的技術、是貴陽學院教授王瑞團隊針對味特食品發展需求、集成創新的一項氣體微環境技術、王瑞說。“我們根據不同食品原料的生理特性、將氮氣、二氧化碳和氧氣三種氣體進行配比。以抑制凈菜產品的品質裂變,延長它的貨架壽命。”
成立于2006年的貴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健康“蔬菜鏈”生產及銷售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著17年的航空配餐食材供應經驗。
2021年,受新冠疫情沖擊,味特食品不得不思考轉型發展的路徑。
作為主營生鮮產品的企業,凈菜系列產品是味特食品的核心業務,其轉型面臨的最大難題正是因缺乏保鮮技術,導致凈菜產品貨架期太短。
所謂凈菜、是指企業通過對蔬果等產品進行加工,去除不可食用的根、莖、葉等、生產出具有一定保質期的安全、新鮮、整潔、方便的蔬果產品。其特點是消費者購買后不需要再做進一步處理或道當水洗即可直接烹調食用。
“當時我們生產的凈菜產品通過傳統包裝加工方式只能存放一天。”王登榮表示,延長貨架期,須有技術支撐。
味特食品的技術需求很快得到回應。得益于貴陽學院和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校地融合模式,王瑞作為科技特派員,帶領團隊入駐味特食品開展凈菜加工技術攻關,并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案,
王瑞說:“這項技術應用最大的難度在干要找到不同食材間的平衡點,比如青椒炒肉絲、青椒和肉絲的保質期都不一樣,我們要通過三種氣體的有效配比,使它們的保質期達到一致。這需要大量實驗去驗證。
“公司的凈菜產品目前有480個單品,每個單品至少涉及20次以上的試驗,最終得出合適的配比參數。”王登榮說,“現在我們只需要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輸入參數,就能實現批量生產。"隨著這項技術的深度應用,困擾味特食品的另一個難題也得到解決。味特食品一年約有8000噸的原材料需要冷凍冷藏,庫存壓力大,且過去傳統的冷凍保鮮不僅成本高,損耗也大。如今,解決了保鮮問題,原材料倉儲壓力也大幅降低。
技術應用后,相比2021年,味特食品在2023年的銷售收入增加了30%、達到1500萬元左右。目前,這項保鮮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這幾天,味特食品正在和王瑞團隊溝通,希望在食用菌加工、醬鹵等休閑食品領域,繼續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技術難題。
味特食品的生產時間是在晚上,讓王登榮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凌晨4點,生產車間遇到了技術問題工人無法解決,一通電話后王瑞及時趕到并快速處理了問題“王教授團隊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每次遇到問題都隨叫隨到讓王登榮更加感慨的是,這個項目得到貴陽市科技局立項支持,味特食品整個過程沒花錢就解決了問題。王登榮說,“這對于我們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在王瑞看來,味特食品的變化離不開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賦能。他說,“貴陽市科技局和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現場征集企業技術需求,把問題找準后,又牽線搭橋,帶著企業到貴陽學院尋找解決方案,這些工作他們做得都非常扎實同時,味特食品對我們拿出的方案執行力度也非常強。
這幾年,味特食品也越來越意識到,要保特穩步健康的發展態勢,必須要依靠轉里和技術創新不斷增語自身的亮爭力。為此,味持食品與貴州大學、貴陽學院、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羊高校及科研單位展開深度合作,創建人才工作站、貴的市生鮮農產品質量研究中心等,為公司產品開發提供技術保障與支持。